党校教育   您当前的位置 : 首页  >  党员教育网  >  基层党校  >  党校教育

党性教育中的“隐性课程”

  提高党校党性教育科学化水平,需要创新党性教育模式。在扬弃传统的“灌输式”党性教育方式基础上,引入的“隐性课程”党性教育方法,能够使教师主导性、学员主体性和良好党性氛围结合起来,切实提高党校党性教育的实效性。

  所谓“隐性课程”,最初由杰克逊在《教室中的生活》一书中提出来,它是指在学校中的学习课程之外对学生进行非正规的影响。“隐性课程”很大程度上是强调环境对人的行为的重要作用。

  “隐性课程”党性教育指的是那些没有在课程计划中显现,但却是党校党性教育实践和教育结果中必不可少且有效的组成部分,对学员的党的知识、情感、信念、意志、行为和理想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,促进党性教育目标的实现。具体而言,它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境中,包括四个层面的要素:物质层面的要素,包括校园环境、教学环境、生活环境等;行为层面的要素,包括教师和学员的党性水平、言行举止、人际交往等;制度层面的要素,包括学校的管理体制和制度、课程设计、规约、惯例等;精神层面的要素,包括党性认知、道德情感、行为模式等。这些因素看似无形,但却对学员有着重要的影响。一方面,“隐性课程”所创设的集体氛围对于个体的行为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。处于一定党性氛围中的个体受到来自集体规范、集体意识、集体团结意识以及集体凝聚力的影响,使其党性行为趋向于集体的党性选择。其中,最重要的是教师和学员的党性品质和思想意识。另一方面,隐性课程党性教育的影响无处不在,并且许多都是通过心理的无意识层面对人产生影响的,这些影响一经确立,就持久地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。

  “隐性课程”党性教育模式的实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:一是根据学员的不同背景,以分层分类为基础,采取正面引导和潜移默化相结合的方法,将党性教育融入到日常教育之中,拓展开放式党性教育,增强党性教育的感召力。如除了充分发挥党校、行政学院、干部学院等主渠道、主阵地的作用,同时把高等学校、科研院所的优质资源纳入党性教育的阵地中来;抢占网络教育的阵地——党校微博平台的宣传和利用、学员网络社区的交流与互动,这些都是营造更广阔的党性教育环境,增强隐性课程实效性的重要渠道。二是开展各种活动,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,自主学习,提高各方面的素质,实现自主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。包括教学活动中的学员自主管理,学员课外的党性教育活动等各种主体省思教育。三是激发教师广泛参与,为党性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。要调动每个教职员工的主体意识,加入到党性教育中来,这不仅仅是党建、党史教研部门和学员管理部门的职责,更是干部院校每位教职员工的职责,包括教师、教学活动的管理者、服务人员。

  隐性课程党性教育模式的实施,要从制度上着力,通过学校对学员的管理体制和制度设计,最重要的是通过加强和完善教师的个人党性发展,全方位不断积累从而逐步实现。“隐性课程”作为一种难以衡量,且操作难度较大的党性教育模式,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,它涵盖党风、校风、学风、校园环境、社会实践等各个方面的党性氛围和党校文化。营造良好的党性教育氛围,应在党性教育的过程中,突出集体和个人的统一,构建良好的集体氛围,使个体在这种氛围中被约束和教化。

  (作者单位:上海市委党校)

稿源:宁波党员教育网